袁绍造句(精选179句)
1、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,虚心听取许攸的劝告,何至于痛失乌巢。兵败官渡呢?假如当初唐宗不能听取魏征逆耳忠言,又怎能出现;贞观之治;的太平盛世呢?善纳忠言者昌;拒纳人言者亡。
2、袁绍虽强,事多怀疑不决,何足忧乎!
3、曹操因身边有众多谋士,方得以击败袁绍。
4、袁绍整天在家里面大会宾客,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沙龙,开Party,车水马龙,门庭若市。这个事情当时就引起了当局的注意。
5、在军阀的混乱之中公孙瓒却长期控制了袁绍,致使袁纪不得南向渡河逐鹿中原。
6、曹孟德面对袁绍的十万精兵,毫无畏惧,调兵遣将准备迎战。
7、袁绍四世三公,雄踞河朔,名震天下,实力强盛,并且能折节下士。
8、袁绍凭借他“四世三公”的这样一个优势,一个家族的优势,结交了很多的人,做出一副折节下士、礼贤下士的样子,干什么呢?
9、袁绍取河北,曹操图河南,两人同床异梦却又紧密携手,共图发展。
10、曹操切断袁绍的运粮之道,袁绍的军队便不攻自破了。
11、这个时候,袁绍才发现是上当了,中了声东击西、调虎离山之计,然后却派刘备和文丑转过来拦截曹操。
12、董卓窃夺洛阳朝廷的政权,废少帝,立献帝,袁绍先走,到冀州去号召各州、各郡一致讨董;不久,袁术也走,带了自己的部队走到鲁阳。
13、袁绍并非不懂得人才的重要性,也曾经学着像周公那样,“一沐三握发,一饭三吐哺”。
14、比如,武功最高强的吕布,先后投奔丁原、董卓、袁绍等,人称“三姓家奴”,再后来投奔新主子,已是无人可信没有市场了。
15、建安五年,于黄星见之,岁五十年矣,而武帝破袁绍,天下莫敌。
16、奔赴河北袁绍处,一行几人少不了饥餐渴饮、夜宿晓行。
17、袁绍闻言,先是喜上眉梢,待听得赵子龙又在谷中,当下一愣,问道:“吾军四面劫围,彼又是如何突入谷中的?”。
18、袁绍得了传国玉玺却不上交朝廷,如今朝廷却分封其子婿,可谓皇恩浩荡,袁绍却不思悔改,残害忠良,今我在此,休叫尔等做了残害忠良之事。
19、在关键时刻,袁军虽然士气还很旺盛,但是袁绍却与其重臣违忤不睦;曹营尽管人心有些惶悚,然而曹操则能与其心腹同舟共济。
20、袁绍外表宽宏大量,内心量小忌贤,所任用者唯其亲戚子弟;公外表简单严肃,内心机智英明,用人不问远近、唯才是举,此度胜四也。
21、汉制封侯者皆可自称为孤,袁绍封爵邺侯食邑五千余户,又雄踞河北四州之地,以其今日之地位称孤道寡倒也没有多少人敢轻易指责他。
22、关羽随后多年跟随刘备灭董卓、破袁绍、战吕布、退曹操,屡建战功,实现了魏、蜀、吴三国鼎立的政权割据,后因大意失荆州而败走麦城,悲壮去世。
23、只杀得袁绍父子心惊胆丧,奔入旧寨。
24、赢要赢得潇洒曹操在翦除袁绍以后,一鼓作气,平定乌桓,肃清残寇,招徕贤才,拓边安民。
25、袁绍公卿子弟,生处京师;张超东平长者,坐不窥堂;孔融清谈高论,嘘枯吹生。
26、郑氏乘其不意,抽其腰刀便欲自刎,张郃急止之,遂答应至袁绍处代为求情。
27、综计吕布短促的一生,他起码投靠过七位主人:丁原、董卓、王允、袁术、袁绍、张杨、刘备。
28、召集各路将军,就说董卓的西凉大军已经到达虎牢关,我袁绍身为联军盟主,自当以身作则,奋勇当先,不畏强敌。
29、自从董卓构乱以来,豪雄并起,跨州连郡,不可胜数;曹**诸袁绍,名微众寡,乃竟并吞袁氏,转弱为强,虽赖天时,亦借人谋。
30、在此之前,主公只要联合荆州刘表,扬州孙坚,分别发兵进攻司隶州和徐州,让袁绍与袁术腹背受敌,加上幽州挥兵南下,袁氏定会灭亡!
31、曹操切断袁绍的运粮之道,袁绍的军队便不攻自破了。
32、结果不言自明,袁绍和公孙瓒暂时合作了。
33、虽然袁隗的死和袁绍进兵有些关系,可如果董卓真正忌惮袁隗的家世,即便袁绍打到洛阳城门下,袁隗也能安如泰山。
34、当初吕布、袁绍、公孙瓒、张绣是系统安排给曹魏帝国的四大附属诸侯,袁绍、公孙瓒和张绣先后被林剑晨吞并,只剩下吕布还在为曹操鞍前马后。
35、为什么?因为曹操握发吐哺、兼听广纳,袁绍却拒谏饰非、不纳忠言。
36、当曹操正为自己是否具备与袁绍对抗的能力而委决不下时,郭嘉口若悬河,滔滔汩汩地一连举出十条理由,以证明。
37、而如今盟主为袁绍,负责酸枣军粮调配为袁术,此二袁闻孙坚托故不出兵为其家族报仇,必然暗地里恼坚。
38、好啦好啦!就依本初(袁绍字)所言,即刻密召各地人马,清君侧!
39、吕布先投靠袁术,但因袁术不满他自恃有功而十分骄恣、恣兵抄掠,所以被拒绝,于是吕布改投袁绍。
40、袁绍虽长在贵胄之家,但也颇经坎坷,对人情世故也有相当见解,每日里的案牍劳形让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脑袋,这些武人心里头的小九九又如何能骗得了极具城府的他。
41、吕布虽曾刺董,但其背主求荣之举,屡见不鲜,袁绍,虽有四世三公累累盛名,但观其心志,竟有不臣之意,而曹操,虽为丞相,其所行乃是王莽之举。
42、就在所有人在心里头品咂时,司隶校尉袁绍出列,奏道:陛下,臣以为,执金吾一职事关重大,宜选贤任能,唯德才兼备者,方可胜任。
43、原来这胡昭曾去冀州躲灾过,可惜他早看出了袁绍此人难成大事,好谋无断,嫉贤妒能,于是便不鸟袁绍的登门请贤,逃回老家了。
44、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,而且还有着袁绍这样一个共同的敌人,但是春秋无义战,谁也不敢保证曹操摆下的这次酒宴,会不会是鸿门宴。
45、不知道是修养交好,还是袁绍隐忍十足,只见他沉着脸,重重的哼了一声,甩袖离开。
46、袁绍中反间计,张合高览投降曹操。
47、远交袁绍,近结张绣,内纳刘备,据地数千里,带甲十余万,称雄荆江,先杀江东孙坚,后又常抗曹操,是曹操强敌之一。
48、四月,曹军北救刘延,从荀攸计策,于白马大胜袁绍军,斩杀颜良,解了白马之围。
49、先一边又在袁绍面前狠抽这自己的嘴巴赔错。
50、两年后正当曹操与袁绍大战官渡,孙策正准备阴袭许昌以迎汉献帝,从曹操手中接过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权柄时,孙策被许贡的家客所刺杀,死时年仅26岁。
51、而公孙瓒之兵,见自己主公败阵,己方大将被斩士气全无,被袁绍领军杀的大败而逃。
52、诸位,今天早晨有消息从河北来,袁绍的三子在冀州城内磨刀霍霍,一场夺嫡之争看来是势所难免了。
53、袁绍出身高贵,对文章典籍十分熟稔,董卓乱政前,他在洛阳,来往的宾客多为世家华族,众人谈起典故以古讽今,无不如数家珍。
54、袁绍要使三子一外甥分掌河北四州事务,打破了自孝武皇帝以后形成的强干弱枝集权于中央的“潜规则”。
55、袁绍恍然记起,斥候曾经说过,张燕准备前来,由于猛攻易京,这个消息袁绍置于脑后了。
56、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,立即封金挂印,过五关斩六将去寻刘备。
57、刘虞的属下和异族纠集在一起,联合了袁绍,一共十万大军攻打公孙瓒,把他打得大败,斩首两万余,至此公孙瓒一蹶不振,躲到易京里面等待他人生中最后的败亡。
58、河北袁绍,虎踞四州,兵精粮足,文臣如云,猛将如雨,可确偏偏败给了弱于自己的曹操,落得个兵败吐血而亡的下场。
59、袁绍已无后顾之忧,地广人众,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。
60、最大的隐患在于,黄巾军乃全民公敌,如果锋芒毕露,西边袁绍曹操和北边的公孙瓒,任何时候要大军压境,都随时出师有名。
61、想起当年他、袁绍、袁术等人在洛阳之时,年轻气盛,飞鹰走马何等的快活。
62、后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,隐居在上谷军都山,被袁绍请为军师。
63、袁绍这个人色厉胆薄,好计谋却没有决断;干大事却爱惜性命,看见小利却忘不顾性命:不是英雄。
64、袁绍即便没有自己的帮助,也能坐拥四州,号称天下第一诸侯,但其人外宽内忌,内部争斗不休,表面强大,但实际上内部却的危机四伏,矛盾重重。
65、赵云面对袁绍的弓箭手矢如雨下,毫发不伤;面对周善的军士放箭,以枪拨之,纷纷落水。
66、五年,袁绍渡河兵至延津,使文丑与刘备挑战,曹操以辎重就道饵敌,文丑兵乱,遂**击破而死。
67、对对对,爱卿,刚才我们正说袁绍欲讨伐幽州之事,爱卿以为妥否?
68、但想来也有些勇力吧!至于吕旷吕翔,在历史上吕旷、吕翔首先在袁绍死后追随袁尚,而其中吕旷曾数回合击杀袁谭部将岑璧。
69、不出曹操所料,袁绍迟疑不决,失去夹击曹操的良机。
70、三月初的风雨云集、坏事不断到三月末的两路敌人戏剧化退回,云消雨散、好事连连,袁绍的心情也是大落大起几经波澜。
71、如袁绍,公孙瓒,袁术之流,皆为了一己私欲,你争我抢,弄得民生凋敝,百业皆废。
72、袁氏据四州之地,带甲十万,袁绍以宽厚得众心,想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,今兄弟为恶,此势不两全。
73、事情是这样的,本来白马之战颜良是由张辽关羽先登突击刺死的,然后曹操迁徒白马的百姓,袁绍部渡河追击占领白马、延津,至延津南。
74、官渡之战期间,沮授又多次进谏不可轻举冒进,袁绍俱不听,心灰意冷而托疾辞归,袁绍怀恨不许,并省其兵交由郭图带领。
75、麹义自视甚高,不满韩馥庸懦,是以准备借韩馥人头及邺城以献给袁绍,虽然料到潘凤是块硬骨头,但是没料到竟然会有人千里前来支援。
76、原来那个英俊威武,气势不凡的人就是四世三公,门吏遍天下,势倾朝野的官宦世家出身的袁绍袁本初,传闻袁绍生得英俊威武。
77、来的人是袁绍,带着他手下的兵马正一溜风的赶来。
78、想想也是,身为阉宦之后的曹操家底自然无法和四世三公的袁绍相比了,得了徐州这个粮仓后还是缺粮,可见世家的势力有多么庞大。
79、武将不用多说,都想阵前立功,文官却有几个惧怕袁绍势大,在那里犹犹豫豫,不过见刘艺决心甚大,知道事在必行,也不敢再多说。
80、袁绍府中,袁绍端坐大殿之上,文东武西,列于两旁。
81、刘备逃到邺城(今河北临漳西南)投奔袁绍,逐渐收集溃散的残兵败将,成为袁绍大举攻曹的力量。
82、到时候也只将甘陵城围住,挫败审配的主动出城攻击而已,然后派人打探袁绍的援军,准备围城打援。
83、袁家虽是四世三公,名望无人能及,然那袁绍少主见,遇大事犹豫不定,能得才而不能用才,有何可虑?
84、袁绍正要下令士卒去探听虚实,一阵沉稳中透着厚重好似磨着地面的脚步声响起,帐内众人抬头望去,来人正是关羽。
85、袁绍闻知,急忙派兵救授,曹操左右见‘贼骑稍近,请分兵拒之。
86、郭嘉说,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,见事迟,得计迟,不要怕。
87、这和曹操有些类似,当年陈琳为袁绍作《讨曹檄文》,把曹操一顿好骂,曹操读罢檄文,出了一身冷汗,风头痛都霍然而愈,连呼:“头愈之!”。
88、丁原被逼出京后,董卓又想杀仗义直言的袁绍,袁绍只好连夜逃离而去。
89、此时他却已扩展到极限,兵力毕竟有限,便于十一月底,同意了袁绍请人入京求董卓发下调停诏书,两家表面言和。
90、吊桥放下,城门开启,袁绍率军冲杀出来,丁原人马后退一射之地扎住阵脚。
91、漫天的箭矢虽然给袁绍军造成了一定的伤害,但可惜却阻挡不了气势正虹的士兵。
92、袁绍大将颜良文丑日前已到洛阳,今日正在帐前听令。
93、郭嘉却力排众议说道:“袁绍现在注意力都放在了冀州,正在和公孙瓒拼的死去活来,不会在意许都的。
94、如果袁绍大军不出昏招的话,想要获胜还是很有希望的……不过想想袁绍大营中那些谋士们的性格嘛,恐怕想要赢兵微将寡的曹操,很难。
95、次日筑台三层,遍列五方旗帜,上建白旄黄钺,兵符将印,请袁绍登坛。
96、可能是考虑到自己无显赫的身世背景,况且袁绍手下良将如云,较难会受重用,于是就率领当地的一些义勇兵投靠了公孙瓒。
97、袁绍要是单独看在智谋上可以重用人才的话,田丰这个人绝对是可以倚赖的人才。
98、依照袁绍那好谋无断的性格,这种可能似乎更大。
99、袁绍起义,卑辞厚币以招致丰,丰以王室多难,志存匡救,乃应绍命,以为别驾。
100、当年他的父亲袁绍和曹操、许攸等人和一大批公族子弟,每日里不是飞鹰走狗就是呼朋引伴横行洛阳,又做过多少“正经”。
101、袁绍为私为公,都应该全力以赴,灭杀董卓,为国报仇,为家雪恨,然而他不率先杀敌,迁延日月,保存实力。
102、感觉到自己眼前的点点银光,袁绍惊恐万状,用尽最大的力气竭声嘶喊道。
103、看到袁绍妄图用人数来压自己,孙坚确是冷哼一声,手中剑锋一转,整把剑上散发出耀眼的古铜色芒光。
104、官渡一败,河北文武官员战死无算,然凭着袁家五世三公的底蕴以及遍布大汉各地的门生故吏的福泽,袁绍帐下又聚集了一批各地的英杰才俊。
105、曹操、袁绍都是爱才如渴之人,本来自己就在让典韦躲避曹操,没想到他忠心护主,断然现身,被两个枭雄同时发现。
106、婉儿希望相公能尽快将袁绍脑袋砍下来,到时婉儿就要做相公的娘子了,婉儿真的等不及,就想着将身子给了相公,可在父母坟前立下的誓言,婉儿不敢违抗呢。
107、当赵云揣测出袁本初的险诈用意后,众人的额头上不禁都留下滴滴的冷汗,袁绍为人的险恶实在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了,先是表面上给予你一切帮助,只需要一点回报。
108、不远处的袁绍更是冷眼旁观,不咸不淡地喊了句:“公路小心。
109、然而此战对曹军来说乃背水之战,不胜则死,因此曹军将士个个奋勇厮杀,最终击败来犯的袁绍军。
110、袁绍胜,天下就是士族和儒家的;曹操胜,新政权和新秩序就将由寒族和法家来建立了。
111、曹公兵强将勇,足智多谋,擒吕布于下邳,摧袁绍于官渡,逐刘备于陇右,破乌桓于白登,枭除荡定者,不可胜计。
112、狡兔死,走狗烹,如今袁绍已取了三州三郡,自然不再将主公视为盟友,而主公被他兄弟二人东西合围,这才是心腹大患啊?这正是在下不让主公声张的原因。
113、袁强曹弱,这是既定的事实,为什么杨阜、韩嵩、荀彧等人敢认定曹操必胜,袁绍必败呢?这是因为势是各种力量的综合。
114、对此,***同志曾告诫干部说,不要学袁绍,“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,多谋难断,见事迟,得计迟。
115、而是北有虎视眈眈的袁绍,东有虎狼之心的吕布,西有祸害不断的关中诸将,南有奢淫肆欲的袁术,许昌旁边还有一个与荆州刘表遥相呼应的宛城张绣。
116、早年出仕袁绍,但看出袁绍多端寡要,好谋无决,纳才而不知用,难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,遂去之。
117、曹操与袁绍必有一战,主公可固守淮南坐观成败。
118、不料群臣皆言耿苞妖妄宜诛,袁绍无奈,只好杀之自解,后悔将献帝让给了曹操。
119、官渡之战,田丰再议据险固守,分兵抄掠的疲敌策略,乃至强谏,被袁绍以为沮众,械系牢狱。
120、在袁绍卑辞厚币邀请下,出任了别驾。
121、唯有天和,相国挟天子以令天下,袁绍等反贼虽叛,却不敢违天子之意。
122、袁绍以亲疏定是非,赏罚不明;公是非分明,赏罚有道,此文胜九也。
123、轻财好施,以任侠闻,为袁绍河内太守。
124、也难怪,眼下公孙瓒与袁绍战事一触即发,如今冀州各郡都在观望风色,文远入住巨鹿仅仅一年有余,巨鹿郡便蒸蒸日上,百姓富足,乡里安乐。
125、因此,杨赐与袁逢是儿女亲家,而杨修就是袁逢之子袁基、袁术的外甥,其实也是袁绍的外甥。
126、数曾献计于袁绍,绍不从,因此托疾在家。
127、袁绍说当年他和曹操偷的新娘子此刻就在他府上,不过身份已然变作了小孤孀,曹德好奇心大起,当即要求一看究竟。
128、若纵使他相助袁绍,是与虎添翼也。
129、这二人再无顾忌,彻底光着膀子嗯嗯啊啊疯狂搅基,这才有了著名的官渡之战,当然,最后菊花失守的是袁绍。
130、曹操还欲再劝袁绍发兵,袁绍死活不同意,众人也是心急封赏纷纷赞同袁绍暂不发兵先行按功行赏。
131、袁绍遂命部下好生戒备,以防刘尘来攻;曹操更绝,先与袁绍缔结攻守同盟,后暗中派人往长安提亲,致使刘尘险些丧命。
132、袁绍字本初,有姿貌威容,能折节下士,宦官皆恶之。
133、文远之言,令我顿开茅塞,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啊,袁绍徒有虚名,我已经羞与之争那盟主之位,他若愿做,便让他做罢!
134、冷不防后院断垣处跃出一人,弓弦半张,寒森森的三棱箭镞直指袁绍:袁公稍等。
135、收冀州人才为袁绍自己所用,广平沮授为奋武将军,让他监护诸将,宠遇甚厚。
136、斩黄巾、平鲜卑、破袁绍、灭袁术……开创万世流芳的皇图霸业!
137、主公,袁绍此人任人唯亲,优柔喜功,当断则不能断,当真草包一个,而其弟袁术更是心胸狭隘,妒贤嫉能的卑鄙小人。
138、事实证明我们当初的决策是多么的正确,袁绍在经历官渡之战后一厥不振,气愤填膺的他不到三年就死在了幽州。
139、袁绍曾征辟我去他手下任职,曹大人亦征辟我来您手下任职,我是如何选的呢?
140、袁绍与公孙瓒亦当今豪杰,见在磐河厮杀,宜假天子之诏,差人往和解之,二人感德,必顺太师矣。
141、孙策转斗千里,尽有江东,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,将渡江北袭许。
142、袁绍多谋少决,失在后机,而主公你能断大事,应变无方,此谋胜也。
143、遂不听劝告,一意疾驰而去,袁绍杵在当地,叹恨不已。
144、孤知袁绍为人,志大才疏,色厉胆薄,妒贤嫉能,缺少威信。
145、诸位远道而来,本初荣幸之至,本来孟德才是发起讨董的正角儿,我袁绍似乎有点喧宾夺主了。
146、最让刘备想不到的是现在居然很少有人力挺袁绍了,反而支持袁术当盟主的不在少数,谁让现在的袁绍还是个光杆司令,并且寄居在袁遗的帐下呢。
147、听说冀州的人都欲依附袁绍,为何你独与他们不同,难道是迷而知返吗?
148、吾兄扫荡寰宇,平定四方,有大功于汉室,岂似汝贩席织履之徒,明投袁绍,暗窃河北,欺弄天下百姓,盗取仁义之名。
149、袁绍自少喜结交当时上层社会的豪爽之士,少年折节下士,知名当世,文武双全,英气勃发。
150、孙坚见高云不搭茬儿,站起身来,冲袁绍抱拳道:“孙坚不才,原为前部先锋,前去虎牢关挑战!”。
151、在前方等待他的是多谋少断的河北袁绍,美艳动人的洛神甄宓,还是那后来被称为曹氏五子之首的大将张郃?
152、如此,不仅可以防微杜渐,省得那袁隗和袁绍里应外合,也还可令那袁绍痛失亲人,在心情悲痛,失了分寸。
153、看着敖烈白马金甲的鲜亮形象,袁绍的嘴角泛起一丝苦涩,此时此刻,在敖烈的面前,袁绍就好像是一个叫花子,和敖烈相比,判若云泥。
154、袁绍就特别喜欢胡床,在邺城的府中就备了一套,每次议事他就坐在胡床上,其它人依旧是在坐席上跪坐。
155、而袁绍之弟——淮南袁术,亦兵粮足备,寡夺玉玺,名号仲家,置公卿,祠南北郊,属狼子野心也。
156、有了袁绍的支持,何进的胆子大了起来,于是他听从袁绍的建议,征天下名士如荀攸、何颙、郑泰、逢纪等二十多人入朝,委以心腹之任。
157、田丰有些急躁,忍不住开口,还要劝袁绍三思而行。
158、丞相兴仁义之兵,吊民伐罪,官渡一战,破袁绍百万之众,正应当时殷馗之言,兆民可望太平矣。
159、之后,董卓杀死刘辨,逼死何太后,并且杀害了朝廷一些王公大臣,比如袁绍在京城的所有亲眷。
160、曹操当时不愿得罪袁绍,把大将军位让给袁绍。
161、刘备投靠袁绍也有一段时间了,袁绍帐下的大将,刘备也多多少少有些接触,哪怕是没有打过交道,但至少袁绍召集谋臣武将议事的时候,刘备也在场。
162、比如袁绍家,四世三公,门生故吏遍布天下,所以他振臂一呼,马上就拥有了极强的实力。
163、公孙瓒军逼近袁绍,包围袁绍数重,田丰欲扶袁绍入墙垣避难,为袁绍拒绝。
164、袁绍虽然表面上很是平静,可是心底很是焦急,原本想着今天和圣上谈一谈的,没想到圣上居然开头炮就朝着王明轰去,这让袁绍始料不及。
165、袁术和袁绍,可称为一对难兄难弟,而术比起绍,更是一蟹不如一蟹。
166、就连扶墙摸壁,懦弱无能的官二代袁绍都能坐拥数个郡县。
167、袁绍身旁则自有三五朝堂新秀畅所欲言,雄心壮志溢于言表。
168、前身原本是跟着袁术混,现在突然投靠袁绍,而且又是以一副阿谀谄媚之徒的面孔展现在众人眼前,就算是袁绍的弟弟,也根本的不到重用。
169、袁绍不达大体,恐惧故而出奔,非有他志也。
170、虽然是一代枭雄,但曾和袁绍一起在何进手下做过谋士,因此也给他排名,曹操是一代枭雄一代奸雄,当然是诡计多端。
171、人说“嗟余有两耳,未省听丝篁”,袁绍那两只耳朵,喜谗听佞,有不如无,他的战略决策一误再误,和他拒谏饰非、不纳忠言有直接关系。
172、霎时石头象暴风骤雨般地落在袁军营寨,打得袁军东奔西逃,无处躲藏,最后袁绍被曹操击败,只好带着八百骑兵,渡江而逃。
173、而且吕布也并非单纯的勇将,颇有才略,英雄记中记载称他在离开袁绍时,袁绍派人追杀,绍假布领司隶校尉。
174、相反,袁绍虽拥有数十万军队,但他水平低、能力差,曹操形容他虎皮羊质,凤毛鸡胆,根本不具备沉着、大度等英雄风范,所以终究被兵微将寡的曹军所打败。
175、袁绍色厉胆薄,好谋无断;干大事而惜身,见小利而忘命:非英雄也。
176、若袁绍占据优势,孙策或许还不会出兵北上,说不得还会暗助曹操。
177、承相,有些书信是我军一些将领写给袁绍的,如何处置他们?
178、袁绍只觉得自己都快被所气爆了,这帮诸候真是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,闻功则喜,闻过则责,出谋划策未见有人,落井下石更是大有人在。
179、袁绍运粮至,其将韩猛锐而轻敌,可破也。